人物介绍:田晓彩,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小店法院民二庭员额法官,主要审理离婚、合同、劳动争议等传统类案件。2022年共收案539件,结案442件,发改率3.17%。
法律之外,道德和善良
是法官的灵魂底色
原告席上,孩子母亲犀利的质问使被告席的律师哑口无言。然而,法庭的纷争并没有休止……
“你不要乱跑,不要进去,乖乖待会儿爸爸妈妈就出来了。”门口老人的劝阻抵挡不住3岁帅帅(化名)的好奇心,他焦急地望向法庭,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似乎是在召唤坐在距他8米远的爸爸妈妈,而这召唤也引起了田晓彩的好奇。
看着原告席上眉头紧锁的帅帅妈,再望向手扶门框、探出小脑袋的小帅帅,田晓彩心里咯噔了一下。
“那个小孩子太可爱了,也太可怜了!”这是从田晓彩嘴里说出频次最高的一句话。因医院的漏诊,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最终致使眼前这个乖巧可爱的孩子被鉴定为5级伤残,年仅3岁就与人工耳蜗终身为伴。
田晓彩意识到,即使得到法院的保护,孩子的费用也只能算到18周岁。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耳蜗的好坏将极大程度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而被告方提供的国产耳蜗资料缺乏儿童使用案例且可使用期限官方尚未明确公布。因此,她判决支持孩子母亲的诉求,给孩子使用进口耳蜗。
田晓彩对孩子的关爱还不止这一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逐渐支撑起家里的一片天,随之而来的是离婚率直线上升,在她审理的民事案件中,离婚案件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
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由于法庭环境特殊,田晓彩担心简单的询问难以让孩子表露心里的真实想法,为了让这些最无辜的“受害者”最小程度参与家庭纷争,她常常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给他们分发糖果,与他们一起玩耍,等到两人成为“朋友”,再跟孩子沟通,了解其最真实的意愿,最大程度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虽然她还没有结婚生子,但是看的出来,孩子,她是真心爱的……
先有共情,调解才能以情动人;
先有同理心,庭外才能以理服人
说起田晓彩,一起办公的同事总说她说话心直口快、办事干脆利索,是个直率开朗的“爽快人”;但在当事人眼里,她是耐心倾听、通情达理的“知心人”。她常说,办案要把自己置于当事人的位置,身临其境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七年的民事办案生涯中,一件继承案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70多岁的哥哥含辛茹苦把3个妹妹养育成人,因为拆迁款的分配问题使原本和睦的家庭有了隔阂,甚至鸡飞狗跳不得安宁。金钱至上还是亲情为重,这对于田晓彩来说是有解的选择题。
比起当庭对峙,非要争个你对我错,田晓彩选择了调解。在约定的时间,双方当事人来到法院,一见面就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
在田晓彩耐心又略带喝斥的调解下,双方情绪开始缓和,没有再针锋相对,战火就此平息。最终,案子以大团圆收尾。
凑巧的是,那天是70多岁哥哥的生日。调解结束后,一家老小开开心心回家给哥哥庆祝生日,这个结局让田晓彩倍感欣慰。同样,这也使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事法官的初心和职责。
“忙”是干事创业的写照,
也是亏欠家人的“理由”
田晓彩说,许多当事人也许一辈子就来法院一次,他们在案件中所感受到的公平正义很多时候来源于对法官的主观印象。
无论简案繁案,田晓彩都会认真对待每一名当事人,每一份判决都要反复斟酌翻阅,尽全力办好每一起案子。民事案件总会有败诉的一方,虽然不能够让双方当事人均得到满意的裁判结果,但要确保让每个当事人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2017年收案量255件到2022年收案量536件,案件量翻了一番的背后,田晓彩也从晚上7点下班变为9点下班,“白+黑,5+2”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她工作的常态,也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了。”田晓彩出生于河北邯郸,一直到大学都没有离开过老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度恋家的人,却在毕业后为了追梦辗转来到太原,之后便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法律事业。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晚上9点半,田晓彩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出电梯就看到了坐在家门口的父母。
“我们怕打扰你工作,这不是想你了来看看你。”父母缓缓站起揉了揉发麻的双膝。
田晓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母的到来带给她“大惊喜”的同时,也让她深感愧疚。想父母的时候只能让一对老人从河北来到太原陪她,通过这种方式来疏解心中的思念。
“家里的事儿我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一开始家里有事儿妹妹还会打来电话问我,我也只能在忙完之后再把电话回过去,往往那个时候事情也就解决了。”再后来,家里的电话越接越少,只要她问,电话另一头永远传来一句熟悉的声音“没事儿了,忙你的工作吧。”
法院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一面是万家灯火,一面是人情冷暖,田晓彩的愿望,就是在无数个人间烟火中为他们守护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