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园地
从《窦娥冤》看蔡婆婆的法制观
作者:陈立民  发布时间:2013-12-02 09:05:27 打印 字号: | |

戏曲《窦娥冤》可谓家喻户晓,尤其在六十年代由著名的蒲剧艺术家阎逢春、王秀兰加盟而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后,该故事在当时几乎是无人不知。几十年来,这部影剧的视听资料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晋南地区一直流传,可谓是经久不衰。窦娥的冤情感天动地,其悲惨的命运让人对当时的专制社会和司法腐败深恶痛绝。在此我不再评述窦娥,只想评说一下窦娥的婆婆蔡王氏,蔡婆在剧中也是个关键人物。

蔡婆的性格是:善良而懦弱,遇事忍气吞声,为了过平静生活而逆来顺受。由此而形成的法制观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窦娥的冤情悲剧。

赛卢医是蔡婆丈夫的生前朋友。由于家贫从蔡处借了一些银两,但数年来赖帐不还,还将债权人蔡婆骗至郊外,用麻绳欲将其勒死。恰巧被过路的张驴儿父子碰上将她救下。蔡氏为这几两银子差点将命送掉。发生这件杀人未遂案后,作为受害人的蔡氏没有到衙门去击鼓鸣冤,求官府为自己伸张正义,而是采取了忍气吞声,得过且过,完全息事宁人的态度,以致于让这个丧心病狂的罪犯逍遥法外。

而此时的张驴儿父子已露出了他们邪恶、狰狞的本来面目。他们在得知被救的蔡婆中年丧偶丧子,与窦娥媳妇相依为命、寡居生活后,趁机挟恩勒索,逼迫让蔡氏及媳妇“坐堂招亲”,分别给他们父子当老婆。这别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做会让女人颜面扫地,用窦娥的话说:“纵用巾帕来遮面,也难免世人骂不贤,”就是在现在社会中,张驴儿父子所提的要求也绝对是无理要求,可以说太过分了!蔡氏如果稍有刚性和理性,便会断然拒绝、严词驳斥。但面对张驴父子的要赖,蔡氏没有了主意,无奈之下将张驴儿父子领回了家里,而这无异于引狼入室,致使张家父子得寸进尺,欲望膨胀,最终又酿出了新的命案。

张驴儿调戏窦娥遭蔡氏呵斥后,视蔡为眼中钉。遂从赛卢医处买毒药投到蔡氏的羊肚汤中,此汤又被张驴父误食,致张父暴卒。面对这一起发生在自己家中蹊跷的人命案,蔡氏应该能意识到这可能是心怀鬼胎的张驴儿捣鬼所致,她没有像窦娥那样同张驴儿据理力争,一针见血地揭露张的丑恶嘴脸,也没有主动报案,让官府主持公道。而恰恰在这么重要的当口心慌气短,束手无措。最后又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欲拿十两银子摆平此事。不料狡猾的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并拿这十两银子说事。让贪了赃的县令桃杌大人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张驴儿一句“蔡氏拿十两银子买他不来告状”去主观推定,并使用酷刑逼迫蔡家婆媳就范,最终判处窦娥死刑。

窦娥人头的落地这一残酷无情的事实让蔡婆想过平安生活的梦想彻底打碎,房产也被张驴儿夺取,可怜的蔡婆被扫地出门。此时走投无路的蔡氏的法制观也彻底改变,不再对丑和恶再存一丝的幻想,而是走上艰难漫长的上访之路。有一句戏词是蔡氏出场时唱的:“窦娥儿遭屈刑死已三载,告无门诉无路冤沉不白。……望前程路渺渺满天云霭,但愿得遇廉吏执法公裁。”从这两句唱词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访之路黯然一片,但蔡王氏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选择沉沦,而是迈着蹒跚的步伐艰难前行。她希望总有一天,她能碰上个清官廉吏为她可怜而无辜的窦娥平反昭雪。

当时恰值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被钦命参知政事兼两淮提刑廉访使,来到故乡山阳县。这位按现代法学理念必须回避的执法者亲自主审了女儿的案件,才使得窦娥药杀公公一案得以昭雪,使张驴儿、赛卢医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同时也杀掉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主审官员桃杌。

窦娥一案虽然被平反,但我们通过此案起码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一昧对坏人纵容、迁就,一贯不讲是非原则,持息事宁人的态度最终反被坏人祸害,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就像农夫和蛇的故事一样。蔡氏最终走维权之路也不是其法律意识和自身觉悟的提高,而是不公的社会和严酷的现实把她逼上了梁山。不过好赖算是亡羊补牢吧。

在今天这个法制日臻完善的社会,我们试问,在咱们普通的百姓中难道蔡氏之类的人不存在了吗?相信还大有人在,该剧留给我们的思考可谓意味深长,但愿我们都能学法、守法,并用好法,树立正确的法制观,使得像窦娥一样的冤案不再发生。这样才能真正过上稳定而和谐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政治处